汪同学PROFILE

合格院校:学習院大学 · 人文科学研究科/杏林大学 · 国際協力研究科*我们为汪同学录制了一则视频,记录了她从如何考学的极端焦虑中走出,采撷属于自己的果实,希望这些感动能够激励到你的考学生涯。
アーカイブズ学,直译为档案学。档案学发源于欧美,对于亚洲诸国而言可谓是一门新学问。2008年,漂洋过海的档案学最早在学习院大学生根发芽。这门年轻的学问发展至今仅仅经过12个年头,在留学生群体中也尚属冷门中的冷门。今天笔者要介绍的,正是这个世所罕见的学习院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档案学专攻合格者——汪同学。既然是冷门学问,汪同学选择它的理由就非常令人感兴趣。汪同学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:在去年8月来到名校志向塾之前,我在其他私塾上教育学的课,当时的课题是特级教师的制度问题。但是随着专业课逐渐深入,我开始发现其实自己对教育学知之甚少,需要补上的漏洞实在太多。
来到这里以后,刚开始我还是在教育学专业老师的教导下继续修改课题,但老师很快指出了我的所有问题——课题不够新颖,调查方法也很模糊,最重要的是我的动力不足,确实我一直隐隐约约觉得这不是我特别想研究的东西。
那段时间我又正好在和云南的朋友聊纳西族摩梭人的话题,像是母系社会、没有文字、走婚之类的。摩梭文化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,然后就想到一个问题:没有文字的摩梭人当地教育在主流教育的打击下如何传承?我马上熬了两个晚上,把这个题目整理好给负责大学院文科的张老师看,张老师看完之后就对我说,研究少数民族的话可能文化人类学更适合我。然后我就转到了文化人类学。
后来文化人类学老师认为,为了更贴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,我应该去掉教育学的部分。我的课题就改成了通过摩梭人成人仪礼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。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对民族习俗的深入挖掘,来预估摩梭文化未来会不会消失。
至于转到档案学还是有一点意外成分在里面,大体上我的方向还是文化人类学。当时是10月份,我正在慌慌张张准备学习院出愿和N1考试,塾里的老师帮我找到了学习院大学档案学的武内教授。
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我特别契合,他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,而我研究的纳西族摩梭人就是西南那一块的,我就立刻决定再转到档案学。在这一点上我真的非常感谢塾里的老师,帮我找到了和我这个冷门课题那么契合的教授。
从教育学到文化人类学,再到档案学,汪同学的故事让笔者听得入迷。不过这时候笔者想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:为什么要选择在日本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呢?第一,我原先本科的专业是日语,我觉得既然学了日语就应该出来看看。第二,比起国内,日本的档案学有自己完整的体系,视野也更宽广,而且教授的研究方向又和我的研究计划几乎完美契合,所以我对在这里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还挺满足的。学习院也是第一所拥有档案学的大学,它的研究氛围我真的特别喜欢。第三,我觉得地域不是问题。即使我在中国研究摩梭人,也不会天天呆在云南,只会在需要实地调查的时候去云南住一段时间。去年12月我就去了一次云南,而且和当地的博物馆馆长取得联系,从他那里得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。所以说,我认为区别不在于地域,在于自己想不想做。在笔者心目中,这是访谈系列里最没有新意传统的收尾部分,正准备例行公事抛出这一问题时,面相温婉沉静的汪同学却一语惊人:
1. 心态不要崩
2. 脸皮一定要厚
这两条可不是来搞笑的,这是汪同学在血泪教训之中总结出的真知灼见。“去年10月到11月是我最难的一段时间。因为准备得实在仓促,就感觉今年应该是考不上了,我每天都来塾里让前台的老师帮我给教授发邮件——想去做研究生的那种邮件。然后我有个缓减压力的方式是去肯德基吃炸鸡,我记得那时候有天晚上都10点了我还是跑去了肯德基 ,心态是真的快崩了。“不过我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。真的很感谢塾里的老师,所有任课老师都一直鼓励我,让我直接考大学院,还有前台的老师天天帮我改邮件。所以我觉得心态真的很重要,我差一点就要崩溃了,真的幸好最后没放弃,真的考上了。“脸皮要厚是说要多来私塾找老师。尤其是像名校志向塾这里的老师,不管是不是你的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都会给予你帮助,这也是我当初转塾的一个原因,因为这里的资源和氛围真的很好:老师之间可以相互问,前台的老师也一直在,就很安心,有小问题可以随时解决。“说实话,你问问题老师肯定不会拒绝,但是你不问,那作为老师也很难主动问你需要什么帮助。所以脸皮一定要厚!厚!厚!”——所以,来自一个稀缺专业考学成功人士的建议,你get到了吗?(作者:名校志向塾 すずり/写 · VAN/编)